網站建設這是亞洲中文傳媒最早上網的新聞網站之一(圖)網站外鏈建設可以提升網站權重
2022-10-21
趙薇
1995年,中新社香港分社提出利用新興的互聯(lián)網技術改造外播系統(tǒng),注冊了“”域名,開始創(chuàng)辦“中新網”。據了解,這是亞洲中文媒體最早上線的新聞網站之一。當時我在香港分公司的攝影部工作。為了完善圖片的外部供應渠道,我密切關注了騰云網絡李新洲等同事正在開展的互聯(lián)網接入項目。
1996年初,在中新社年度工作會議上,香港分社社長王進喜報告了新聞網站的成立。有機構領導對此事表示不贊成,認為在網上發(fā)布新聞信息會影響海外報刊對中新社文章的采納率,建議當天的新聞文章不準上網。此后,中新網以發(fā)布新聞稿為主,頁面內容相對單一,傳播和外部影響有限。
1997年,隸屬于中新社僑務系統(tǒng)的《華盛月刊》通過互聯(lián)網開辟了新的傳播領域。4月,申請了“”域名。得益于高剛主編和鄧欣欣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能夠了解國外新聞和傳播趨勢,網站煥然一新。
1998年初,新任國務院僑辦主任郭東坡向海內外華僑華人致新年賀詞。網站訪問者越來越多,影響力大增,成為國內知名的新聞網站。
中新社領導感受到這方面的壓力,提出在北京建立中新社網站。有關部門提出了網站建設的技術方案。根據國內外相當規(guī)模的網站建設經驗,一般需要幾千萬到上億元的投資。估計新網的建設至少要花費千萬元。但是,這遠遠超出了中新社當時的財力,該社領導當時也無法做出決定。
五六月份左右,副總編輯林安文找我,說因為我在攝影部有建照片庫的經驗,機構領導建議我?guī)ь^研究怎么建中新網盡快在北京。我對互聯(lián)網不熟悉,只是覺得它很重要,所以我同意了。我先去華盛新聞拜訪了有過建站成功經驗的高剛和鄧欣欣,然后又去拜訪了在香港分公司建站剛調回來的李欣洲和張明欣到總公司了解情況。(新浪網前身)、瀛海衛(wèi)等網站咨詢,
一個多月后,我和社領導討論了兩點意見:一是中新社在國內外都有分社,編輯編輯多,新聞網在新聞信息資源方面有很大優(yōu)勢。方、瀛海衛(wèi)等門戶網站是無法比擬的。中新社要充分發(fā)揮這些資源優(yōu)勢,利用這一優(yōu)勢擴大中新社的社會影響力和經濟效益;其次,新聞網站需要大量投資,中新社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可以采用滾動方式。發(fā)展規(guī)劃初期投資少,逐步由小到大網站模板,由簡單到完整。我們估計網站建設初期投資200萬元左右即可入手。
要創(chuàng)建中新網,首先要有一個人。我首先詢問了在香港分公司有建站經驗的李新洲和張明新;然后我找到了人力資源部的新人趙強,因為聽說他對互聯(lián)網很感興趣,正在做一個網站;我們招募了葉辰和崔思恩,我的6個人,開始籌備成立中新網:李新洲負責注冊域名和解決上網渠道等技術問題網站建設,張明新負責網絡稿件的選編,趙強負責網頁設計。和生產,葉辰負責設備管理和稿件上傳,而小崔負責頁面更新和日常事務。因為我還是攝影部的主管,所以我在網站建設中只起到協(xié)調作用。
中新網成立之初,還沒有工作場所。后來我在中新社八樓找到一個小房間,里面堆放著廣播和電影設備(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地方)。工作場所。
新聞網站建設面臨的最大資金壓力是互聯(lián)網接入和設備的投資。理想的解決方案是建立專用的高速(光纖)通信線路和專用的網絡服務器。這不僅需要大量的一次性投資,而且還要承擔大量的日常開支。在中新社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我們選擇了最小的投資方案:租用服務器磁盤空間,在北京電信局共享通信帶寬。這只是一種懦弱的做法,但它可以啟動網站。我們相信,只要孩子能出生,他就會長大。中新網開播時只花了80萬元左右。
1998年11月,北京中新網的籌建準備工作已全部到位,12月,專頁試上網。經過一些試驗和調整網站建設,以及機構領導的多次批準,1999年1月1日,在北京注冊的域名為“”的中國新聞網正式上線。中新網一出現(xiàn),就引起了國際媒體和海內外網友的關注。
199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在攝影部,我要主持和策劃一系列的攝影報道任務,所以很難兼顧中新網的工作。這時,該社的領導決定將中新網作為一個單獨的部門成立,并從總編輯處調來孫永亮主持中新網的工作。此后,中新社工作人員不斷豐富,網絡版面內容也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特別是通過與新浪、雅虎等門戶網站的合作,發(fā)揮了中新社的資源優(yōu)勢,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中新社健康了。成長并不斷壯大。
2000 年 8 月和 9 月,我工作的攝影部主任即將辭職。結合我在攝影系建立圖片庫的經驗,以及對互聯(lián)網的不斷提高的認識,我就“中國新聞攝影網”的成立向機構領導寫了一份報告。在我看來,中新社有幾十萬的數(shù)字化圖片資料。該機構的攝影師和相關攝影師每天都會提供大量的新聞照片。中國新聞圖片網的成立和這些資源的充分利用,不僅可以擴大中國新聞社在國內外的影響力,還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的電子商務功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機構領導很快批準了我關于成立“中國新聞圖片網”的報告。這時我也在辦理退休手續(xù),我提議把剛從日本分公司歸來的劉立生調到福建分公司到北京負責這項工作。因為1999年我去日本的時候,得知他已經開始在日本的互聯(lián)網上建站,實戰(zhàn)經驗難得。黃慶紅從華盛新聞調來負責技術裝備,編輯胡玉芳也調來了。我和我一起成為了中新攝影網成立的基本成員。
建立中新圖片網,總公司只提供工作場所,資金、設備等編輯人員全部由網站自行處理。首先要做的是籌集資金。這時,一個華裔美國人準備在美國建立一個介紹中國的網站,他需要很多關于中國的圖片。我們與他們協(xié)商,達成協(xié)議,中新圖片網將為他們提供10,000張數(shù)碼照片,他們將向圖片網支付5萬美元的圖片版稅。如果交易成功網站建設,這筆錢將解決購買設備、設計頁面、開線、在線發(fā)布等成本。幾個新聘請的編輯加班加點地掃描了合作伙伴要求的張圖片。
2000年底,圖片網的建設基本完成。經過網上調試,2001年1月1日,中國新聞圖片網正式上線。當時,圖片網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不僅解決了網站的日常開支,還開始將部分營業(yè)收入上繳總公司財務。很少見到這樣一個投資少、回報快的新聞網站。
那年我從中新社退休。我參與了中新社兩個網站的創(chuàng)建,但我只是一個過客和旁觀者。這兩個網站取得的成績,主要有賴于在職同事的勤奮努力和創(chuàng)造性工作。